欢迎您访问上海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年真题 >

全国2010年4月自考试卷公共政策试题00318

2018-08-16 13:45来源:山东自考网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     )
A.叶海卡·德洛尔    B.拉斯韦尔    C.科勒曼    D.勒纳
2.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反映的是(     )
A.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B.“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C.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3.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     )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相对论
4.公共政策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文化艺术
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     )
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
6.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手段就是(     )
A.现代公共政策的本质              B.现代公共政策的形式
C.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              D.公共组织的内涵
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是(     )
A.公共问题的形成                  B.政策方案的制定  
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     )
A.信息子系统    B.决策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9.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是(     )
A.国家权力     B.国家能力    C.国家形态   D.社会形态
l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这是(     )
A.政策选择     B.政策决定    C.政策宣示   D.政策执行
11.具体到一个政治体系来说,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是(     )
A.价值观的更新   B.道德意志的强弱   C.期望目标的改变    D.社会结构的变迁
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     )
A.类比分析法    B.边界分析法    C.分类分析法     D.多角度分析
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看,主要发生于(     )
A.所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之后          B.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C.政策方案确定之前                D.政策制定主体确定之后
14.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     )
A.方案的类同性   B.方案的可行性   C.方案的创新性    D.方案的价值取向
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     )
A.互为因果    B.彼此独立    C.互相交叉      D.互相影响
16.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里,其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      )
A.政府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民意代表
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      )
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            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
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18.下列属于合理的、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     )
A.“求神似,去形似”              B.“求神似,求形似”
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      D.“去神似,求形似”
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     )
A.霍恩     B.雷恩    C.麦克拉夫林     D.史密斯
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     )
A.政策制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延续     D.政策评估
2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指的是(     )
A.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   D.非正式评估
22.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     )
A.确定评估对象    B.作出评估结论    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
23.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     )
A.政策终结    B.政策断裂    C.政策僵化      D.政策走样
2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     )
A.激进性的    B.突变性的    C.周期性的     D.渐进性的
25.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是(     )
A.定量分析    B.超理性分析    C.定性分析  D.辩证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        )
A.学会的成立              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
27.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        )
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B.政策群和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政策系统    E.政策功能
2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        )
A.管制功能    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    D.系统功能    E.分配功能
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        )
A.过程模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型   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    E.综合模型
30.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
A.主体调整    B.客体调整   C.目标调整    D.环境调整    E.关系调整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32.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
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34.简述政策终结的含义及作用。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
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
“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
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
(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下载试题WORD文档:
全国2010年4月自考试卷公共政策试题00318

上一篇:全国2009年7月自考试卷公共政策试题00318

下一篇:全国2010年7月自考试卷公共政策试题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