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上海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串讲笔记 >

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4-5】

2018-06-01 16:01来源:上海自考网
【第四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1885年出版著作《犯罪学》的学者是   
A.托皮纳尔   B.加罗法洛   C.费尔巴哈   D.德哈尔特   

2.犯罪学是一门   
A.心理学类学科   B.从属学科   C.单一学科   D.综合性学科   

3.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者认为,犯罪的根源在于   
A.社会分层   B.分配不公   C.私有制   D.财富不均   

4.杰里米·边沁是古典犯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的核心是   
A.自由意志理论   B.功利主义理论   C.保安处分论   D.社会契约论   

5.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原因可分为   
A.人类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B.生物学、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C.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D.人类学、空间学和社会环境因素   

6.下列学者中,从事犯罪人类学研究的是   
A.德国的李斯特   B.英国的格林   C.法国的塔尔德   D.美国的塞林   

7.通过收集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的犯罪数据,总结该地区犯罪特点的研究方法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思辨研究   D.演绎研究   

8.在毒品犯罪调查中,让中学生填写关于自己在过去一年中是否有涉毒行为的问卷。这种调查方式是   
A.自我报告调查   B.参与调查   C.被害人调查   D.滚雪球调查   

9.为了科学收集资料和研究问题而确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被称为   
A.确定选题   B.提出假设   C.研究设计   D.资料收集   

10.以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为主要特征的犯罪类型是   
A.经济犯罪   B.暴力犯罪   C.毒品犯罪   D.财产犯罪   

11.犯罪行为与个人的具体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下列诸项中,属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是   
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社区环境   

12.犯罪人在人生态度、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被称为犯罪人的   
A.人生观特征   B.世界观特征   C.情感特征   D.生活方式特征   

13.犯罪现象是指一国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犯罪现象属于   
A.心理现象   B.法律现象   C.社会法律现象   D.社会*现象   

14.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的犯罪统计数量之间依次存在着   
A.恒比关系   B.明、暗数比例关系   C.递减的“漏斗效应”关系   D.递增的“漏斗效应”关系   

15.下列诸项中,不属于我国1959年至1961年犯罪现象特点的是   
A.在类型上,以侵财犯罪居多   B.在活动方式上,流窜犯罪增多   C.在性别比例上,女性犯罪数量居多   D.在主体上,以新滋生的犯罪人为主   

16.表达犯罪率的常用方式是   
A.起/万   B.起/百   C.起/十万   D.起/干   

17.犯罪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属于   
A.物质损失   B.精神损失   C.无形损失   D.人身损失  
 
18.集资诈骗的被害对象具有广泛性、不特定性的特点,该类被害为   
A.再次被害   B.重复被害   C.共同被害   D.多次被害   

19.最先提出被害人与犯罪人存在互动关系的学者是   
A.本杰明·门德尔松   B.马文·沃尔夫冈   C.詹姆斯·加罗法洛   D.汉斯·冯·亨悌   

20.研究发现,在暴力犯罪中,经常以家庭为活动中心的人被害风险最低,而很少以家庭为活动中心的人则被害风险最高。这一结论再次验证了   
A.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B.个人被害因素理论   C.同质群理论   D.被害人化理论   

21.对于人面部长相、头盖骨形状、身体整体结构、体型等内容与犯罪关系的研究属于   
A.遗传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   B.体质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   C.神经系统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   D.生化因素与犯罪关系的研究   

22.根据挫折-攻击理论,犯罪行为,特别是暴力犯罪行为是对挫折的   
A.内罚性反应   B.外罚性反应   C.无罚性反应   D.合理化反应   

23.广义的犯罪刑事对策包括刑事惩罚对策与   
A.社会预防对策   B.刑事立法对策   C.刑事司法对策   D.刑事执行对策   

24.“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宽”的表现除非犯罪化、非监禁化以外,还包括   
A.非监控化   B.非诉讼化   C.非司法化   D.非执行化   

25.目前西方国家的罪犯矫正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监控手段的科技化;矫正模式的社会化;处遇方式的多样化以及   
A.矫正机构的国营化   B.矫正机构的民营化   C.监控措施的严厉化   D.矫正模式的监禁化   

26.当今世界各国在行刑及罪犯矫正工作中尊重和保障罪犯作为人的地位和基本权利,其遵循的罪犯矫正原则是   
A.人道化原则   B.矫治化原则   C.特殊威慑原则   D.一般威慑原则   

27.目前我国罪犯矫正方法主要包括   
A.分类矫正、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   B.行为矫正、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   C.宗教矫正、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   D.管理矫正、教育矫正、劳动矫正、心理矫正   
28.20世纪30~50年代,在教育刑思想影响下,监狱行刑出现了   
A.隔离模式   B.医疗模式   C.社区参与模式   D.家庭模式   

29.针对有不良行为和处于违法犯罪边缘、具有犯罪危险性的社会成员而采取的管束性措施被称为   
A.堵塞性预防   B.控制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疏导性预防   

30.下列诸项中,属于减少犯罪收益措施的是   
A.财产标记   B.自然监督   C.转移犯罪人   D.入口控制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天生犯罪人”   
32.广义犯罪被害人   
33.理性选择理论   
34.劳动矫正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5.简答犯罪学的研究意义。   
36.简答犯罪学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37.简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现象的主要规律。   
38.简答犯罪预防应遵循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题8分,第40题15分,共23分)   
39.论述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学思想。   
40.论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5分)   
41.某市公安分局接到一年轻女子李某报警,称其在酒店被两名男青年*。该公安分局经调查后发现,刚从该市职业学校毕业的李某,求职半年未果,压力较大。当天,李某在网上求职时认识了男青年程某和葛某。程某和葛某以招聘面试为名约李某在一酒店见面。见面后,程某、葛某使用暴力手段将李某轮奸。当日警方将两名犯罪嫌疑人抓获。经查,程某、葛某都是独生子,家庭条件优越。葛某父母对其百依百顺,竭其所能提供最好的条件。程某父亲曾离婚两次,并常与其他女性保持暧昧关系。程某和葛某经常同一些不良社会青年混在一起,二人中学时就常常打群架。葛某父母认为“男孩不坏,女孩不爱”,对其打架斗殴行为不管不问。此前,程某和葛某曾因寻衅滋事被收容教养一年。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程某和葛某犯罪的原因及李某的被害性。

【第五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19.为了促进犯罪学学科的发展,需要全面准确地研究( )   
A.犯罪工具   B.犯罪地点   C.犯罪原因   D.犯罪载体   

20.邻里亚文化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 )   
A.追求上进的动力   B.精神联系的纽带   C.成材的生活路标   D.提高自律意识的促进因素   

21.相对稳定、甚至持续终生的人格偏差往往开始于( )   
A.儿童或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22.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个人的生活道路、生活态度和行为具有长期的、稳定的( )   
A.控制作用   B.渗透作用   C.诱惑作用   D.导向作用   

23.并非由于自身性格、素质等原因,而是无意间进入被害情境且受到犯罪侵害的人被称( )   
A.潜在性被害人   B.状态性被害人   C.机会性被害人   D.有责任的被害人   

24.犯罪预防中的罪前预防、罪中预防和罪后预防分类所依据的标准是( )   
A.预防措施切入犯罪发展阶段早晚的不同   B.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   C.犯罪原因的不同   D.犯罪类型的不同   

25.趋势外推法所根据的预测原理是( )   
A.可知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因果性原理   D.可控性原理   

26.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被称为( )   
A.相关定量法   B.时序分析法   C.特尔菲法   D.线性外推法   

27.在犯罪预防规划的二元模式中,防止个体实施或重新犯罪的次级阶段的措施主要针对( )   
A.普通少年   B.普通公民   C.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D.有不良行为的公民   

28.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被称作( )   
A.文献法   B.访谈法   C.问卷法   D.观察法   

29.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 )   
A.暴力犯罪的研究   B.女性犯罪的研究   C.青少年犯罪的研究   D.反革命犯罪的研究   

30.个体犯罪的可能性取决于内外两个控制系统的强度同犯罪诱因之间的( )   
A.力量等同关系   B.力量平行关系   C.力量对比关系   D.力量对等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依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犯罪调查可分为(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E.立体调查   

32.改革开放以后犯罪类型结构的特点是( )   
A.财产型犯罪突出,犯罪性质趋向重化   B.暴力犯罪向恶性化发展   C.青少年犯罪增多   D.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E.集团犯罪突出   

33.在各种遗传生物学理论观点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   
A.功能失调说   B.染色体畸变说   C.孪生子女研究   D.家庭与收养子女研究   E.人种理论   

34.现阶段,使无组织的自然监督弱化的因素有( )   
A.静态管理   B.动态管理   C.城乡人口流动   D.城市居住环境的变化   E.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多元化   

35.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犯罪预防理论开始注重犯罪预防的( )   
A.实际效果   B.平行性   C.具体性   D.抽象性   E.操作性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抽样调查   37.龙勃罗梭   38.犯罪动态   39.犯罪预测的因素分析法   40.犯罪辐射律   41.犯罪原因系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2.简述犯罪学研究中主要的分析方法。   
43.简述改革开放后犯罪活动方式和空间特点。   
44.简述*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45.简述犯罪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小题10分,第47小题12分,共22分)   
46.试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   
47.试论经济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更多自学考试串讲笔记,请进入上海自考网

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1-3】


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6-8】

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9-10】
 
上一篇: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1-3】

下一篇:2018年自学考试《犯罪学(二)》模拟试题【6-8】